close

  中新社香港11月14日電 題:香港“阿信”王小玲的面緣
  中新社記者黃旖琦
  王小玲與詠藜園的緣分,猶如一粒甘苦混合的巧克力。為了信守對婆婆的承諾,耗盡半生心血,守護著詠藜園的這碗擔擔麵,演繹著香港版“阿信的故事”。
  詠藜園的創辦人楊殿湖的先祖,曾是清朝御廚。楊殿湖1947年從浙江南下香港謀生,開了一家小麵店,改良併成功炮製出又滑又有嚼勁的擔擔麵。
  當年麵店附近有多間電影製片廠,吸引不少明星如林鳳等光顧,香港影視大亨邵逸夫也曾是座上客,著名導演李翰祥更為其取名為詠藜園。
  詠藜園現時掌舵人楊王小玲,當年就是為了追星,同學相約去當時的詠藜園吃面。但因同學爽約,自己又沒有帶錢。楊老闆見她可憐,不收錢讓她回家了。
  王小玲可能也沒想到,一碗“霸王面”後,這段與詠藜園的緣分才剛剛開始。她與父母出席一個飯局時發現,楊老闆原來認識自己的父親,她認識了麵店的少東主,並墜入愛河。
  王小玲父母經商,家境富裕,長相甜美的她,不乏裙下之臣。但是反叛期的她不顧父母反對,為所愛之人,放棄原來的生活。
  她回憶道:“我母親當時說,你習慣吃好住好,怎麼熬苦,你嫁給他將來一定會後悔。”
  王小玲遇到一個非常疼愛她的婆婆,為她熨衣服煮飯,不允許她進廚房,怕油煙弄到她,照顧無微不至。
  有一天,王小玲睡到中午才起床,看到桌上有一碟麻婆豆腐。肚子餓的她一下子把它吃完了。後來才知道那是婆婆為公公煮的,公公看到後斥責到:“吃完東西連碟子都不洗,沒家教。”
  好強的王小玲被罵沒家教,賭氣說:“有什麼了不起,煮一碟還給你。”公公反駁:“你怎麼賠?你會煮嗎?”就因為一碟麻婆豆腐,王小玲開始了烹飪生涯。
  她跟著婆婆學,煮了又煮,有次公公吃了,疑惑地問她:“這不是你煮的吧?”王小玲笑了笑,自豪的說:“當時聽到這句話我就知道,我成功了。”
  自此之後,她就對烹飪產生了濃厚興趣,每天都跟著婆婆身後學習,邊學邊做,領悟力高又記性好的她,數年下來掌握了30多款菜式。
  婆婆有次患病,王小玲提議入醫院做手術,但因出現併發症去世。提及此事,王小玲仍十分愧疚。“一個這麼疼愛自己的人,走的時候這麼痛苦,”,她停頓了一下,“感覺是自己害死她一樣,”眼睛已經紅了。
  婆婆臨終前交托王小玲,守著詠藜園。就是這份承諾,她扛起了這塊傳承了六十多年的牌匾,開始幫忙打理詠藜園。
  1988年,政府準備拆除鑽石山寮屋區,詠藜園食客大減,最差的時候每天只有300港元生意,面臨倒閉困境。王小玲迎難而上,以吃面送豆漿、租小巴免費送貨等,苦苦經營,令食客迴流。
  直至2000年,寮屋區最終難逃清拆命運,當時楊家對詠藜園是否再經營下去產生了不同意見,於是王小玲發出100份問卷調查,最後一題是“若詠藜園重開,不論搬到哪裡去,您是否會再來光顧?”讓她意想不到的是,全部問卷答案都是“一定來”。
  一碗面、一份囑托、一次問卷調查,將王小玲和詠藜園的命運緊緊捆在一起。“最後已經沒有藉口了,只能真正肩負起這個擔子。”
  丈夫最後出軌了。這位香港“阿信”,因為一個對先人的承諾,她放棄本來的房地產生意,做起了詠藜園的掌舵人。
  剛搬到新店的時候,為了保住詠藜園的招牌,“我每日九點到廚房打點監督,和他們一起做。很多人或者覺得我肯定熬不了一星期,可我卻熬了4年。”她指了指手上和眼角的疤痕,感嘆道“我以前年輕也是一個美女,但是現在都是疤痕。”
  為了打理詠藜園,她每日只睡三個小時。因為業務成為“空中飛人”,甚至曾經有次連續出差太多地方,在床上一睜開眼,忽然想不起自己身在何方。心血並無白流,詠藜園多年來獲獎無數,王小玲亦獲得傑出女企業家大獎。她說:“別人只看到你風光的一面,但他們不知道,我背後受了多少苦,流了多少汗水和淚水。”(完)  (原標題:香港“阿信”王小玲的面緣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r96zrccf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